在阳光正好的日子里,桂林市第十四中学的580师生组成的研学团,奔赴阳朔世外桃源景区开展研学活动,开启了一场知识与趣味交融的奇妙探索。世外桃源,正如其名,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文化底蕴的地方,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研学体验。
此次研学,把课堂搬出校园,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中融入知识探索,助力学生全方位成长。
踏入世外桃源景区,同学们开启燕子湖探秘之旅。湖水澄碧,蜿蜒于奇峰异石间,两岸田园村舍错落有致。船行其间,清风拂面,同学们不仅饱览“奇峰倒影山浮水,无水无山不入神”的喀斯特山水风光,更深入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。
走进世外桃源,邂逅历史人文
投壶体验区,同学们依照古代礼仪规范,有序进行投壶比赛。每一次投箭,都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探索,大家在竞技中体悟古人的智慧和优雅,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。
在民俗艺术展示区,壮族天琴艺术表演扣人心弦,天琴独特的音色,搭配表演者灵动的指法,奏出悠扬的旋律,传递着壮族的风土人情。
壮族山歌对唱环节,同学们踊跃参与,以歌传情,以声会友,在你来我往的歌声中感受壮族文化的魅力。侗族大歌表演同样震撼,多声部合唱无需指挥,却配合默契,气势恢宏,让同学们领略到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和民族凝聚力。
同学们参与了多耶舞和竹竿舞。大家手拉手,随着欢快的节奏舞动,感受侗族人民的热情奔放。
在竹竿开合间,同学们跳跃腾挪,不仅锻炼了身体协调性,更收获了快乐与团队协作精神。
最具文化传承意义的是研学教室中的古法体验课程。在印刷术体验区,工作人员讲解了活字印刷的历史渊源与操作方法。同学们亲手排版、涂墨、印刷,当纸张上清晰呈现出文字图案时,他们真切感受到印刷术对文化传播的重大意义。
古法造纸课堂,同学们了解造纸的工序后,动手搅拌纸浆、抄纸、晾晒,体会从原材料到纸张的神奇转变,深刻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。
此次研学活动,构建起一座课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桥梁。在阳朔世外桃源景区,学生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,而是主动的探索者。于山水之间观察地理风貌,在民俗活动里领会文化内涵,动手操作中深化对传统技艺的认知,把抽象的文字具象化,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。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,更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,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,进而培养出强烈的文化自信。
暂别世外桃源,携光前行
此次桂林市第十四中学的研学团接待工作,对世外桃源景区而言,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历练与成长契机。未来,面对各类研学团队,景区将凭借积累的经验,更科学地调配资源,合理规划游览与体验路线,确保团队活动高效有序开展。同时,不断打磨和丰富研学项目内容,根据不同年龄段、不同学科需求,定制个性化的研学方案。在硬件设施上,进一步完善休息区、研学教室等配套设施,提升研学团的整体体验。让世外桃源景区成为研学旅行的优质目的地,助力更多学子开启知识探索之旅 。